5G的頻譜效率,到底有多高?
5G的頻譜效率,到底有多高?
無線頻譜,是運營商最寶貴的資源。如果把無線網絡比作一片稻田的話,無線頻譜就是種植這些水稻的土地。如果土地本來就少,還想要高產的話,只能從培育良種上下功夫。
移動通信的每一代發展,都相當于培育出了更高產的水稻品種,再結合開荒,把以前難以利用的貧瘠土地也想辦法用上,才能實現產量的數倍增長。
對于通信來說,提升產量就是要在同樣大小的帶寬(單位一般為MHz)上,實現更快的數據傳輸速率(單位為Mbit/s)。4G和5G可以支持多種不同的系統帶寬,要衡量它們的能力的話,就需要算下單位帶寬的傳輸速率,也叫做頻譜效率:
速率(Mbit/s)/帶寬(MHz)=頻譜效率(bit/s/Hz)
這么一算,我們就知道了頻譜效率,也就是每秒時間內,在每赫茲的頻譜上,能傳多少比特的數據。
我們可以算一下:
4G |
5G |
|
帶寬 |
20M |
100M |
雙工模式 |
FDD |
TDD |
調制方式 |
256QAM |
256QAM |
天線數 |
4 |
64 |
幀結構 |
FDD下行 |
5毫秒單周期 |
峰值速率(下行) |
391.63 Mbps |
7.21 Gbps |
頻譜效率(下行) |
19.58 bit/s/Hz |
72.1 bit/s/Hz |
在上表中,5G的小區理論頻譜效率是4G的3.68倍。
LTE用的是最主流的4天線發射,每個小區和每個用戶能實現的流數相同,都是最多4流;而5G則使用64天線發射,雖然每個用戶還是只能支持最多4流,但在Massive MIMO技術的加持下,整個小區同樣的頻譜可以多個用戶復用,一共實現16流,在峰值速率上碾壓4G。
也就是說,Massive MIMO技術帶來的多用戶多流傳輸,是5G理論頻譜效率提升的關鍵。對單個用戶來說,5G的頻譜效率就和4G相當了,速率的提升主要靠系統帶寬的增大。
上面說的是理論上的最大頻譜效率,跟真實用戶在真實小區中是完全不同的。實際使用中,峰值速率鐵定是達不到的,影響速率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。
這就需要一個更實用的指標:平均頻譜效率。
試想一下,密集城區,郊區,還有農村地區基站的天線數不同,天線高度高度不同,頻段也有可能不同,站間距不同,用戶數不同,建筑物對無線信號傳播的反射,衍射,還有吸收作用也不一樣,小區速率能一樣嗎?
就算在同一個基站下,多個用戶離基站的遠近不一樣,用的手機不同,移動速度也不相同,做的業務也不同,這么多用戶一共能達到多少吞吐量?
這個系統過于復雜,要知道平均頻譜效率就必須借助計算機,把上述這些變量全部輸入到系統中去,再加上很多假設,根據一定的模型來計算。這個過程就叫做仿真。
一般情況下,基站采用4天線發射,4G在城區的平均頻譜效率在2.9 bit/s/Hz左右,也就是說,20M帶寬的4G小區的平均下行速率只能達到58Mbps。
5G基站采用64天線發射,在密集城區的平均頻譜效率在10 bit/s/Hz左右,也就是說,100M帶寬的5G小區,平均下行速率約為1Gbps。
跟最大頻譜效率類似,5G是4G的三倍多,但5G的頻譜帶寬大啊,所以最終5G小區的下行平均速率也是很驚人的。
那么問題來了,5G在愿景中吹下的牛實現了嗎?我們看下圖,但從eMBB業務來說,5G的用戶體驗速率要達到100Mbps。
單從頻譜效率在10 bit/s/Hz左右,100M帶寬的5G小區,平均下行速率約為1Gbps這一點來看,似乎用戶的平均體驗速率已經達到了目標的10倍了。
實際上,平均速率值雖高,但小區邊緣的用戶信號不好,還可能受到其他干擾,想達到100Mbps的速率已經很難了。
因此,在實際網絡規劃中,一般是以邊緣用戶50Mbps為標準的,邊緣速率100Mbps僅作為高價值區域的挑戰目標。
上一組:通信基站對社會經濟有什么作用
下一組:直放站難道不是增強手機信號的嗎?